从《统筹与优化》探微徐长青老师的课堂智慧——第37 届 “现代与经典” 教学观摩随感
日期:2025-04-21 12:32:26  浏览量:1

从《统筹与优化》探微徐长青老师的课堂智慧

——37届“现代与经典”教学观摩随感

王青

四月的南京,玉兰凝雪,梧桐抽翠,第 37 届 “现代与经典” 教学观摩活动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教育长卷,在春日的暖阳中徐徐展开。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齐聚一堂,共同领略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魅力。在这场教育的盛宴中,徐长青老师执教的《统筹与优化》一课,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,散发着独特的光芒,让我沉浸其中,深受启发。

一、幽默语言:激活思维的灵动音符

课堂伊始,徐老师的一句 “同学们,今儿咱们要跟‘时间’较个劲,看谁能让它服服帖帖听咱们指挥!” 宛如一声清脆的开场锣,瞬间敲开了学生们的兴趣之门,将所有人的注意力紧紧凝聚在课堂之上。在讲解 “烙饼问题” 时,徐老师的语言智慧更是如同魔术师手中的魔杖,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妙趣横生。

在引导学生探索 “3 张饼如何烙最省时” 时,徐老师化身为一位技艺精湛的 “表演大师”,用生动的语言演绎着不同的角色。他时而化身 “急性子师傅”,手忙脚乱地 “抱怨”:“先烙第一张正面,再烙第二张正面…… 哟,第三张饼还在案板上‘睡懒觉’呢!照这速度,客人不得等成‘望饼石’?” 那夸张的语气和形象的描述,仿佛将学生们带入了一个真实的厨房场景,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时间浪费的焦急。时而又变成 “智慧指挥家”,用教具锅铲 “指挥” 饼儿们 “转面”:“看!第一张饼的反面和第二张饼的正面,完全可以‘手拉手’一起在锅里‘热身’嘛!” 这充满画面感的语言,如同一幅鲜活的动画,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徐徐展开,让他们轻松理解了 “优化” 的核心逻辑。学生们的思维随着徐老师的 “剧情” 跌宕起伏,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数学的奇妙世界。

二、深刻评价:引领成长的智慧灯塔

在徐老师的课堂里,幽默的语言如同包裹着思维的 “糖衣”,而深刻的评价则是指引学生前进的 “内核”。他的每一句点评都如同快板中的 “点睛之笔”,看似轻松随意,却精准地勾连了知识的本质,展现出高超的教学智慧。

有学生用画图法演示 “交替烙饼法”,算出 9 分钟,徐老师立刻用快板的明快节奏喝彩:“这思路跟‘三句半’似的,简洁又出彩!你这‘三句’怎么就顶了别人‘半句’的功夫?” 他没有用枯燥的专业术语评价学生的思路,而是用 “三句半” 的结构感类比思维的精简性,让学生在生动的比喻中深刻理解了 “优化” 的本质,这种评价方式既形象又深刻,让学生受益匪浅。

面对表达卡顿的学生,徐老师放缓语速,温和地说:“别急,咱们就像打快板先定‘板’再找‘眼’。你先说说,第一步想烙哪张饼的哪一面?”“定板找眼” 本是快板的技巧,在这里却成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思路的 “金钥匙”。徐老师借其 “先稳节奏再求变化” 的逻辑,为学生搭建了一座 “语言脚手架”,既保护了学生的表达自信,又暗暗渗透了 “有序思考” 的数学品质,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
总结时,徐老师将烙饼问题升华为 “思维节奏课”,他语重心长地说:“今天咱们没学打快板,但咱们学会了用数学的‘竹板’敲时间的‘节拍’。统筹就像‘板’,得稳;优化就像‘眼’,得巧。以后遇到问题,就想想怎么打好属于自己的‘节奏’。” 这里的 “竹板”“节拍” 不再是简单的曲艺工具,而是对 “规划与效率” 的诗意隐喻,让数学从冰冷的知识升华为温暖的生活智慧,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思维的种子。

三、教学启示:追寻有温度的数学教育

徐长青老师的课堂如同一面镜子,让我深刻认识到:数学教师不必刻意将快板等曲艺形式搬到课堂上,但一定要具备 “语言的节奏感” 和 “思维的曲艺心”。这种 “节奏感” 和 “曲艺心” 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:

(一)语言节奏:用儿童的视角点亮数学之光

数学语言往往因抽象而显得 “高冷”,让人望而生畏。但徐老师却用 “舞台”“演员”“热热身” 等充满儿童气息的表达,为 “优化策略” 等抽象的数学概念披上了一层生动的 “外衣”,让它们变成了可触摸、可感知的 “生活剧本”。这启示我们,教学语言不必一味追求 “专业范”,而应俯下身来,贴近学生的 “语言舒适区”,像快板艺人那样,将深刻的数学道理藏在生动的 “话头儿” 里,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。

(二)评价节奏:用智慧的引导促进思维生长

徐老师的评价艺术堪称典范,他从不说 “不对”,而是采用 “你这样做有道理→能不能试试更巧的方法→这个方法背后藏着什么数学秘密” 的三段式评价模式。这种评价节奏如同快板的 “起 — 承 — 转”,既保护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,又像一位耐心的向导,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。在我们的课堂评价中,应少一些简单的 “对错判断”,多一些 “思维助产”,让学生在 “跳一跳” 中摘到知识的果实,体验到成功的喜悦。

(三)教育节奏:用长远的眼光培育思维之花

烙饼问题看似简单,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维和生活智慧。徐老师没有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 “如何省时”,而是着眼于培养学生 “如何有序规划”“如何抽象建模” 等终身受益的能力。他用 “快板节奏” 隐喻 “思维节奏”,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学习中感悟数学的本质。这提醒我们,每一堂课都应是 “带得走的能力” 的培养,而非 “背得出的公式” 的灌输,我们要像快板传承文化那样,让数学成为滋养学生终身的思维方式。

走出观摩课堂,徐老师那充满节奏感的话语依然在耳边回响。他虽然没有真的打竹板,却用语言的韵律感、思维的层次感,为我们演奏了一堂精彩绝伦的 “数学进行曲”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,我们或许不必刻意模仿他的语言风格,但一定要用心领悟他的教育智慧:用儿童听得懂的 “节奏” 讲数学,用学生感受得到的 “温度” 教数学,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思维生长的 “智慧节拍”,让数学教育真正成为一场温暖而美好的遇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