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摆数游戏中触摸思维的温度
—— 听罗鸣亮老师《摆数游戏》有感
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 王宇星
第37届《现代与经典》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南京站如约而至,春日的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礼堂中,灯光在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形成灵动的光斑。罗鸣亮老师执教的一年级《摆数游戏》一课,恰似一场充满诗意的数学之旅,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思维碰撞的美妙韵律中。这堂课以小小的圆片为媒介,以充满趣味的对话为纽带,在看似简单的摆数游戏里,悄然播下了创新意识的种子,让我们清晰地看见:数学课堂的交流,原是可以这般温暖而富有力量。
一、游戏启思:在对话中唤醒探究欲望
“孩子们,今天我们要用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,猜猜看,2 个圆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数呢?” 罗老师的问题像一颗小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,瞬间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。教室里此起彼伏的 “1 个”“2 个”“3 个” 的猜测声,如同春天里破土而出的嫩芽,充满了生命的张力。罗老师没有急于评判,而是微笑着说:“到底有几个呢?咱们一起摆摆看,不过摆的时候要记得想一想:你是怎么摆的?有没有什么发现?”
当孩子们纷纷动手操作时,罗老师便像一只轻盈的蝴蝶,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。“你摆了哪些数呀?”“为什么这样摆呢?”“有没有和同桌不一样的摆法?” 轻声的询问如同一缕缕春风,拂过孩子们的心田,让他们忍不住想要分享自己的想法。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举着数位表说:“我把 2 个圆片都放在十位,就是 20;都放在个位,就是 2;一个十位一个个位,就是 11。” 罗老师蹲下身,目光与孩子齐平:“你一下子摆出了 3 个数,太厉害啦!那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这样摆就能得到不同的数呢?” 小女孩歪着脑袋想了想:“因为圆片放在不同的数位上,表示的大小就不一样。” 罗老师赞许地点点头:“你发现了摆数的小秘密呢!数位不同,数就不同,这可是很重要的数学道理哦!”
在这段看似平常的交流中,罗老师用充满期待的眼神、富有启发性的问题,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思考是有价值的。这种温暖的课堂交流,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,而是思维的双向奔赴,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。
二、操作论道:在碰撞中激发创新火花
当孩子们用 2 个圆片摆出 3 个数后,罗老师顺势抛出新问题:“如果用 3 个圆片摆数,又能摆出几个不同的数呢?这次摆的时候,能不能想个办法,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怎么摆的,而且不会重复、不会漏掉呢?” 问题一出,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,孩子们有的低头摆弄圆片,有的皱着眉头思索,有的则忍不住和同桌讨论起来。
几分钟后,罗老师邀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。第一位男生胸有成竹地说:“我先把 3 个圆片都放在十位,是 30;然后拿 1 个到个位,十位 2 个、个位 1 个,是 21;再拿 1 个到个位,十位 1 个、个位 2 个,是 12;最后都放到个位,是 3。” 罗老师笑着问大家:“他的摆法有什么特点呢?” 有同学马上举手:“他是从十位最多开始摆,每次拿一个到个位,这样就不会乱了。” 罗老师点点头:“这种有顺序的摆法确实很棒,就像给圆片排了队,既清楚又不会漏掉。”
这时,一位扎着麻花辫的女生举起了手:“老师,我和他的方法不一样。我是先摆个位,从个位最多开始摆的。3 个都放在个位,是 3;然后拿 1 个到十位,个位 2 个、十位 1 个,是 12;再拿 1 个到十位,个位 1 个、十位 2 个,是 21;最后都放到十位,是 30。” 话音刚落,教室里响起了掌声。罗老师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:“哇!她用了和刚才同学相反的顺序,从个位开始摆,同样摆得又对又快!这说明摆数的方法不止一种,只要有顺序,就能摆出所有的数。” 在这个过程中,罗老师像一位高明的导演,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,鼓励他们大胆展示不同的摆法,引导他们在交流中比较、辨析、反思。当不同的思维相互碰撞,创新的火花便如繁星般闪耀,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了 “方法多样化” 的魅力,也感受到了创新带来的成就感。
三、拓思延伸:在追问中拓宽思维边界
在孩子们用 3 个、4 个圆片熟练摆数后,罗老师突然问道:“如果不摆圆片,你能知道 5 个圆片可以摆出几个数吗?6 个呢?” 问题看似跳跃,却如同一把钥匙,打开了孩子们抽象思维的大门。教室里安静了片刻,随即有孩子举起了手:“5 个圆片可以摆出 6 个数,因为 2 个圆片摆 3 个数,3 个圆片摆 4 个数,每次多 1 个圆片,就多 1 个数。” 罗老师追问道: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?” 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说:“因为圆片的个数加上 1,就是能摆出的数的个数。比如 2 个圆片,2+1=3;3 个圆片,3+1=4。” 罗老师赞许地说:“你们太会思考了!原来当圆片个数超过 9 时,规律会发生变化,这说明数学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,需要我们仔细观察、大胆质疑。”
这段充满思辨的交流,让课堂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升到抽象的规律探究层面。罗老师通过层层递进的追问,引导学生从现象中发现规律,又从规律中发现例外,让他们明白数学探究不能停留在表面,而要深入思考背后的道理。这种 “追问 — 质疑 — 验证” 的思维过程,如同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理性思考的种子,让创新意识不仅有热情,更有深度。
四、一线教学启示:让创新意识在交流中落地生根
罗老师的课堂,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一线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可行路径。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,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,而是可以通过日常教学中的每一次对话、每一个活动落地生根的。
(一)以 “容错” 的胸怀,搭建安全的表达舞台
在《摆数游戏》中,罗老师对学生的每一个想法都给予了充分的包容。当学生提出不同的摆法时,他没有评判 “哪种方法更好”,而是说 “你的方法很有特点”;当学生在探究规律时出现错误判断,他没有直接纠正,而是引导大家一起验证。这种 “容错” 的课堂氛围,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的想法,不怕出错,因为他们知道,即使说错了,老师和同学也会耐心倾听、共同探讨。一线教师要学会放下 “标准答案” 的执念,把课堂变成 “允许出错、鼓励尝试” 的安全空间,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放飞思维。
(二)以 “留白” 的智慧,创造自主的探究时空
罗老师的课堂从不 “填鸭式” 地灌输知识,而是通过巧妙的 “留白”,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、去发现。从 “2 个圆片能摆几个数” 的猜想,到 “不摆圆片如何判断摆数个数” 的推理,他总是给学生留出思考的 “空白”,让他们在动手操作、合作交流中自主建构知识。一线教学中,教师要学会 “少说多听”,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,让他们在 “留白” 的时空里,用自己的方式去触摸数学的本质,迸发创新的灵感。
作为一线教师,我们或许无法立刻拥有罗老师那样的教学智慧,但我们可以从模仿开始,从改变课堂交流方式做起:多一些耐心的倾听,少一些急切的打断;多一些开放的问题,少一些封闭的答案;多一些真诚的赞美,少一些刻板的评判。当我们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,把交流变成习惯,创新意识的种子定会在每一次思维的碰撞中破土而出,最终长成参天大树。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播种者,在数学课堂的沃土上,用爱与智慧,培育出最具生命力的创新之花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盛泽小学教师观摩2024年全国中小学“学历案·为学而教” 教学线上研讨会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