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泽小学本学期教育科研工作遵循《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》,联系吴江区教育科研工作意见,结合学校发展现状。以推进新课程实施,重构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工作,在读、思、行、创上下功夫,改进了学校科研行为,形成了一定的经验,总结如下:
一、拓宽科研视域
“科研是先导”,不仅是思想的先导,也应该是行为的先导。在新课改背景下,教育科研需要在服务对象、研究范围、研究方法、价值意义等方面相应转型,建立相适应的科研体系。
1.在学校文化建设和远景规划方面。教科室根据吴江区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文件精神,做好学校宏观建设的服务工作。制定了《盛泽小学文化建设纲要》和《学校课程建设远景规划》,整理了《省基础教育幼小衔接课程基地报告》,在交流汇报中获得好评。
2.在课程理念学习中。教科室做好了“读讲写研”四结合工作。“读”,研读课程标准和理论专著。暑期组织教师系统阅读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》,组织行政阅读《新课堂怎么办》,理解课程结构和相关理念。“讲”,通过全校性的教师阅读分享和骨干教师读书分享会、行政读书汇报会等形式,统一了课程认识。“写”,通过青年教师写随笔,一线教师写“教学评一致性”专题征文,骨干教师写各类征文等活动,整理新课程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。“研”,通过“课题进课堂形式”,改革教科研形式:课前课题汇报,课中专题观课,课后集体研课,实现了教科研的融合。
3.在科研成果的设计和整理方面。组织了校级成果奖的申报,制定了学校具有开发潜能的成果,编制了《指向学习力提升的三单建设》的方案,为未来更高级别的成果奖申报做好准备。学校在“幼小衔接课程”“爸爸课程”“三单建设”“单元作业设计”等方面形成了研究重点,形成了科研“风暴洞”,卷起了较多教师的科研热情。
但是,学校在教学成果奖申报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申报等“高精尖”内容上,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。
二、立足日常行为
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改变日常行为,教科室要引导教师改变旧有的行为方式,形成具有新课程特质的行为。教科室提出了新课程教师的四项特质:理解学生能力、课程设计能力、教学实践能力、素养评价能力。
1.引导教师做日常课堂的发现者。组织青年教师随笔评比、“目澜讲堂”论坛、“读书分享会”等活动,引导教师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故事,发现新课堂中教师的新变化,提高了教师的观察能力,及时发现问题。
2.指导教师做好日常课堂的设计者。学校积极参加总部组织的学历案学习活动,积极参加了各学科学历案评比,在集团校级评比中获得特等奖,在市级教学设计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三项(包含所有三个学科项目)。
3.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。教科室认真辅导教师的微课题设计,在区优质课评比中,参赛教师的获奖率达到了90%,其中一等奖为80%,说明了教师问题发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。
4.指导教师做好学生的评价工作。新课程改革中,“教学评一致性”是重点工作,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堂的评价,学业的评价,更要做好学生素养的评价。教科室进行了教育科研测量的辅导工作,让老师们做到评比看得到、评得了、评得好。在区“教学评一致性”专题征文评比中,获奖11项。
三、课题砥砺品质
国家发展需要生产力,教育发展需要“教育力”,而教育品质是其中的关键。课题是发现“教育力”的关键,需要从精雕细刻中发现这种品质。
1.做好课题结题和申报工作。学校成功结题省级重点资助课题《流动儿童课堂学习支持系统的建设》,编写了专著《为了每一个的成功》(正在出版中),创造了学校科研的新成绩。同时,成功申报了苏州市重点课题《基础教育学校“再生机制”的研究》(全区三项),做好了课题的衔接工作。
2.普及了一线教师的区级课题申报。在本年组组织的“区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”专项课题申报中,学校共入选10项。学校教师区级以上课题占比为36.99%。学校在9月份组织了网络开题活动,在12月份组织了课题中期汇报活动,苏强老师进行了介绍。针对区第十批双学年课题,学校每月针对《课题管理手册》进行检查,了解老师们课题的进程。学校通过每月课题检查活动,规范了课题管理。
3.组织专项课题研究。学校积极参加陶研会课题建设工作,成功申报了全国、省级课题6项,提高了学校陶研工作水平。
4.校级课题考核规范有序,人人有课题有记录。全校教师的课题参与情况全部统计到表格,让老师们进行核对。凡是没有立项也没有参与区级以上课题的45周岁以下的老师,人人都申报校级课题。同时也加强过程性管理,本学期凡是校级课题及参与课题的老师,都填写并上交了教科室统一提供的课题记载书,接受检查,以此对校级课题进行考核。
但是,学校在集体课题申报上还有提升的空间,新课题与课改的针对性还不强,需要作进一步的提升。
四、建设“贴身”的环境
教育科研要贴近教师身心,做符合教师需求的活动,促进教师的素养提升。本学期重点做好教师的读书、论坛、写作三方面的工作。
1.在读书方面,重点抓好了教师的暑期月度工作。采用了导读+细读+创读的活动,对整本课程纲要进行了细致解读,要求教师读出自己的感悟,写出自己的体会,说出自己的教学实际。在期初进行全体教师的阅读分享会,交流了阅读经验,掌握了整体内容。在全体教师会议中分享了读书体会,介绍了优秀的阅读感悟。这样的设计能够确保每位教师能够读在眼力,记在心里,用在手里。
2.在“目澜讲坛”教师演讲方面,组织了青年教师“新课程新管理”“在幼小衔接中的小故事”专题演讲活动,通过具体的案例分享,介绍老师们的优秀经验,为老师们树立榜样。
3.在写作方面,本学期组织参加了区“教学评”主题征文、省陶研会“行知杯”优秀论文评选活动、中陶会“三项征文”、省科学论文评比、2024年“长三角”、“教育管理”、“教海探航”等征文活动。论文发表国家级18篇,省级28篇,共46篇;论文获奖省级5篇,市级26篇,区级16篇,中陶会5篇,共52篇。其中吴倩倩、钱莹老师在省教海探航中荣获二等奖、三等奖。
同时,本学期继续对5年内上岗新教师进行每学期两次的教育随笔评比活动。第一轮五年内青年教师教育随笔评比活动,以“我的生活教育小故事”为主题;第二轮五年内青年教师教育随笔评比活动,以“研究学生,研究有效教学,指向质量提升”为主题内容,撰写发生在自己课堂上的学生成长故事。教科室利用校园内网电子办公平台的教育科研园地,开设随笔评比专贴,让老师们跟帖上传,教科室成员对每篇随笔进行百度搜索查重,根据撰写的质量,评选出了一、二、三等奖。教育随笔的评比,即是对青年教师的一种锻炼,同时也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科研能力的平台。
教育科研给老师们带来了成果,但是还需要在获奖层次上提升水平,在教师队伍发展中,申报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人数还不多,需要给老师们创造更好的机会。
五、描绘科研图景
老师们对科研还有畏难情绪,教科室需要描绘良好的科研图景,让更多老师爱上教科研。学校重点做好了组织图景、文化图景、课程图景的描绘工作。
1.组织图景。学校成立了读书社团、和合研究社团、陶行知研究社团、写作社团,让老师们看到社团的生机和活动。每个社团有活动、有成果、有展示,让老师们看到了教育科研的作用。本学期共组织教科研活动32次,展示了科研组织的力量。学校在陶研会活动,共获得全国征文一等奖两篇,省特等奖一篇,沈红老师获评苏州市陶研会突出贡献老师,盛泽小学获评苏州市陶研工作先进学校。老师们在各级各类组织中,加入学术团体,组建名师工作室,创造了较为庞大的组织。
2.文化图景。教科室编撰了每学期一期的《目澜教育》,每月一期的科研简报,刊登教师的读书笔记、专题论文、科研活动。本学期学校还整理了《百年老校》《学校系列校本课程》《三单设计》等成果,展示了学校近期的研究所得。
3.课程图景。学校是全国足球运动学校、苏州市艺术、书法特色学校,拥有较为丰富的课程。但是在课程特色、文化提炼和成果体现上还有不足。教科室通过课程设计,提升了特色的品质,在省级课程评比中获得二等奖。
科研图景欣欣向荣,但是还需要在学生成果上做出文章,从小积累中体现大教育精神。
盛泽小学教科室
2025.1.13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2024年教科简报(12月)